八大網絡消費陷阱案例
來源:
賽迪網
【賽迪網訊】網上消費已經深入百姓生活,大至家電、汽車,小到食品、文具,幾乎只要人們能想到的商品,輕點鼠標就可以完成購物,買后還能送貨上門。但是,近年來網絡消費投訴案件數量卻與日俱增。由于很多賣家都是個體戶,沒有到工商部門注冊登記,再加上網絡商店特有的虛擬性,交易不直接見面,消費者不能對購買的商品有感官上的直接接觸,這些都給網絡購物帶來了巨大風險,不僅使消費者維權困難,給工商部門的執(zhí)法監(jiān)管也造成阻礙。
拿什么相信你,網絡購物
案例一:眼見不實
在媒體工作的朱小姐喜歡在網上買衣服;⒛甏汗(jié)前,她在百度有啊購物網站上瀏覽時,看中了一家店鋪的兩件毛衣。這家店鋪里的商品都有大量由真人試穿、擺拍的照片,還有對商品非常詳細的說明,很多購買者的評價。朱小姐感覺這家店鋪的實力、信譽應該都不錯,而且商品價格特別便宜。朱小姐立刻給店家匯了款,但收到貨后,朱小姐卻發(fā)現實際貨物和照片上的效果差別很大,質量低劣,而且自己想要的顏色也沒有了。朱小姐提出退貨,但商家說只能換不能退,而且換貨產生的郵資還需要朱小姐支付。由于價格不貴,而且換貨手續(xù)太麻煩,朱小姐只好自認倒霉,買來的兩件毛衣只好丟進衣柜。朱小姐說這樣的東西扔了可惜,穿又穿不出去,等于花錢買了一堆占地方的廢品。
收到的貨物與網上照片不符,相信這是大多數人在網絡購物中都曾經遇到過的問題。一旦網絡購物涉及金額不高,換貨手續(xù)又很繁瑣,很多人就會選擇自認倒霉。
案例二:以舊代新
在廣告公司的崔先生在淘寶網上購買了一部價值1800元的諾基亞手機,這款手機在網上標價比市場便宜了近千元。貨到后,崔先生發(fā)現手機根本沒有外包裝,而且有明顯使用過的痕跡,根本不是網上介紹的全新手機,同時也沒有發(fā)票和全國聯保的單據,缺少充電器。打電話追問,店主表明正因為是二手的所以價格才便宜,如果手機出了問題也只能由店家保修,需要郵寄回去,郵資則由崔先生支付。不過這個店家的服務態(tài)度還好,主動提出給便宜幾十塊錢,或者崔先生可以選擇拒絕簽收,把貨物再退還店家。雖然崔先生覺得有些不值,但因為著急使用,他最后還是簽收了。
崔先生告訴記者,他在網上買手機內心也很矛盾,有一種賭的成分在里面。因為手機更新換代快,使用兩三年就該更換了,只要運氣好,兩年之內不出什么問題,便宜這么多錢還是值得的。
案例三:真假難辯
吳先生是位下崗工人,常聽人說網上的東西比較便宜,就準備在網上進點貨賣!
租房裝修,忙了好幾天后,吳先生的店鋪基本準備就緒了。于是他就在網上轉了轉,發(fā)現一家網站上的“背背佳”產品比較便宜,供貨價190元,而市場統一零售價要290元,他覺得很劃算,便先進了50件,開了個專柜賣“背背佳”產品。
沒想到才賣了十幾天,就有顧客到店里要求退貨,而且投訴他賣假貨。工商執(zhí)法人員到店里一查,50件“背背佳”果真全部是假貨。此時吳先生想找進貨商理論,卻發(fā)現對方的網站都打不開了,留下的客服電話也變成空號。
吳先生不僅沒賺錢,還血本無歸,他告訴記者,網上的貨物真假難辨,如果是做生意,還是要從正規(guī)渠道進貨。
傳統購物方式中,消費者通過看貨、了解情況、試用、討價還價、面對面交易等環(huán)節(jié)購買商品,期間可以觸摸到真實立體的商品,并與經營者提供的相關信息進行直接比對,知情權的保障相對比較到位。
但是在網絡環(huán)境下,交易雙方無需見面,消費者只能通過網絡圖片和文字介紹了解商品信息,通過網絡訂貨并經電子銀行結算貨款,最后由配送機構送達商品,至于商品的實際情況,統統要等付款收貨后才知道。
消費支招
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,首先要選擇正規(guī)的電子商務平臺,在貨到時一定要當面驗貨,如果感覺商品嚴重不符或非常不滿意,可以當即跟店家聯系,并拒絕簽收,這要比事后再進行退換容易得多。其次,雖然網上店鋪的信譽度、顧客評價等信息也能作假,但如果回帖數量足夠多而且都不重復,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,很多都是真實有效的。最后,可以在下訂單前通過聊天軟件跟店主充分溝通,詢問商品信息,比如是否有自己想要貨品的規(guī)格、顏色,能否提供發(fā)票等信息,以此把風險降到最低。
另外,網上購物確實存在風險,并且事后維權難度很大,因此在購買之前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。